暴力催收和反催收,本来作为一对“冤家”并不并行,但两个“毒瘤”在近几年暴露出来的问题此起彼伏,都共同伤害了金融消费者,扰乱了金融秩序。
对此,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地方都在积极打击。
7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公开答复当地一人大代表关于加大金融“反催收联盟”治理力度的建议,引起了柒财经的注意。
在回应中,该局不仅展示了当地打击反催收黑灰产的治理对策,同时还表态坚决打击“暴力催收”尤其是当下更为凸显的“软暴力催收”,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清理征信修复企业,建立黑名单库
“信用卡、网贷逾期还不起,轻松帮你搞定”“最快当天解决逾期,帮你上岸”“债务减免,拒绝催收”……
在小米应用商城上,多个所谓帮忙“搞定”逾期的APP,这样宣称道。此前柒财经曾下载两个此类APP,注册后都被引流至添加微信交流。
“您是在什么平台欠款?欠款金额多少?逾期多久了?”在添加后,对方以“法律顾问”的名义先抛出这些问题,之后根据欠款金额和逾期时间,给出了所谓的解决方案——即可以让甲方答应延期还款2年,催收停止,此外可以在延期到期后帮忙申请减免利息和违约金。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根据柒财经声称的贷款本金46000元,加上罚息共53000元的欠款,一家给出了按照本金的5%收费2300元服务费;另一家则给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全款支付2800元,另一种则是先交定金、再根据服务进程支付首期款、中期款和尾款,合计32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柒财经删除上述“法律顾问”的微信后,此前提交至对方的个人手机号疑似被泄露,几个月来,柒财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来自不同地方联系帮助解决逾期的电话。
一名资深金融业人士表示,上述机构的操作流程就是当下“反催收”黑灰产惯用的手法,借款人在交费后,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不仅债务没有“优化”,反而又损失了一笔。而目前反催收已形成一条黑灰色产业链,不光让债务人受损,还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确实,天眼查显示,前述柒财经接触的其中一个“法律顾问”所在的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就有11家分支机构。
对于代理维权等反催收乱象,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对“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等金融灰产从概念界定到识别标准进行了明确规范,为行业和执法机构提供了有力参考。
地方也在积极行动,如在宁波,除了定期宣传,强化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外,针对“反催收”的操作手法,宁波多个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伪装成债务人恶意投诉金融机构,是反催收人员的常用手法,宁波金融监管局指导行业协会建立异常投诉识别机制,明确异常投诉的常见类型,并组建异常投诉案件审核工作组和评审专家委员会,对辖内金融机构上报的异常投诉申请开展审核工作。
对于“征信修复”乱象,央行宁波市分行累计对当地300余家注册名称或经营范围带有“征信”等字样的问题企业进行清理,禁止以贷款、信用卡等不良征信“铲单”名目牟利,并重点关注“征信修复”“洗白”等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同时,该行还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开展了征信异议和投诉处理工作自查,让反催收无可乘之机。
宁波市公安局一方面及时发布“反催收”类犯罪预警信息,另一方面则运用公安大数据手段,对“反催收”警情线索展开监控与追踪,并与美团、乐信等公司建立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及时发现、打击不法行为。
此外,宁波当地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作为地方征信平台,已建立黑名单库并信息共享,供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甄别使用。
柒财经注意到,不光是宁波,据媒体报道,福建去年专门召开了针对治理黑灰产的座谈会,深圳、湖南、重庆等地均针对“征信修复”“代理维权”等灰黑产也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
深受其害的相关金融企业也早已行动起来。由马上消费牵头的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在2022年成立,截至目前,其会员单位已达100多家,发现黑灰产数据6万多条。
微博借钱、美团小贷、乐信等也已建立了完整的反催收非法代理识别和应对机制,并与公安部门形成合力。仅今年3月,微博借钱就推动了12起“反催收”案件的打击工作;自2023年以来,美团安全管理部配合全国多地公安输出打击“反催收”黑灰产案件56起。
软暴力催收行为,将是惩治重点
从借款方来看,如果将反催收进行溯源,某种程度上或许要归咎于他们的过度超前消费。
前不久,有媒体以“年轻人困在网贷里”为题,报道了当下不少年轻人因通过借款、刷信用卡超前消费,导致陷入恶性循环,继续借款“拆东墙,补西墙”。
而在逾期后,他们又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催收,有的冒充司法或者公安机关的人员实施威胁,对他们恐吓、辱骂;有的则通过借款人之前预留的通讯录信息,骚扰、电话轰炸他们的亲人和同事,让这些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上述这些行为,都是“暴力催收”的表现。
7月18日,柒财经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以“暴力催收”为关键词搜索,共搜到517561条相关投诉信息,暴力催收的方式五花八门,被投诉的不乏知名金融机构。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暴力催收”逼得借款人“急病乱投医”找到“反催收”人员,幻想“一劳永逸”解决催收或者“以暴制暴”。
这并非没有道理,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很多以法律顾问名义示人的“反催收”公司员工,以前或者现在本就是金融机构委托的催收员,他们深谙催收和反催收之道,两头“拿捏”借款人和金融机构。
所以不光要打击“反催收”这个毒瘤,还要整治其上游的另一个毒瘤“暴力催收”。
柒财经注意到,在这次对当地人大代表建议加大对“反催收联盟”治理力度的回应中,宁波金融监管局也特别强调了对“暴力催收”的整治,甚至还把整治延伸到了源头的借款发生前。
回应中强调,为从源头上降低恶意借款的概率,宁波市委金融办要求辖内互联网小贷公司在准入阶段就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资质审核,确保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恶意借款的风险。
其次,为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宁波金融监管局指导行业协会建立电话营销人员双向核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查询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核查渠道,进一步规范电话营销及第三方合作机构行为。
宁波金融监管局还在近几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外部合作风险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指导行业协会出台《宁波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自律公约(试行)》等自律性文件,不断规范银行外包催收行为,明确催收过程全程录音,上门催收保留影像资料,严禁采用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方式进行暴力催收,严禁向“紧急联系人”等无关第三方进行催收,严禁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个人信息。此外,该局还加大对信用卡委外催收、不法贷款中介乱象的整治力度,规范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合作。
实际上,针对暴力催收等社会乱象,从国家和行业层面,相关的文件也在不断出台,例如2017年实施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2024年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均提出严禁对消费者进行暴力催收。
另外,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确:使用暴力、胁迫的方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恐吓、跟踪、骚扰他人,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从现实来看,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暴力行为已不多见,但像骚扰电话这种“软暴力”催收行为却仍常见报端,这是因为上述通知、公约等没有惩罚的强制性或者对行业的覆盖并不够广泛。
当然,这也要看各地的执法效能。今年年初,宁波警方就“一锅端”了一个104人的采用短信轰炸、电话连呼、人格侮辱等催收手段的“软暴力”催收团伙,76名嫌疑人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宁波金融监管局在回应中就还表态,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协作机制,将金融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软暴力催收、网络套路贷等行为作为惩治重点,及时交流和分享违法犯罪警情案件的情况和线索,对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寻衅滋事等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